不銹鋼(Stainless Steel)是不銹性能和耐酸性能較為突出的一系列鐵基合金,不銹鋼中的銘質量分數一般大于10.5%。因為不銹鋼具有優良的耐蝕性能、可焊接性能,并且可以完全回收利用,因此在石化、核電、海水淡化等工業部門及農業、人們日常生活中不銹鋼得到廣泛應用。不銹鋼的生產和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發展趨勢。

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在金屬材料領域,不銹鋼的發明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隨著全球范圍內科學家的不懈努力,20世紀初,不銹鋼在多個國家幾乎同時問世。1909~1912年,在熱電偶保護套用鋼試驗中對高銘鋼和銘錦鋼進行了對比分析過程中,開發出了新型的碳含量較低(<1%C)、高銘(Cr15~40%)和高錦(Ni20%)奧氏體不銹鋼,他們發現這種鋼具有優秀的耐蝕性能,由此確定了不銹鋼的原型。銘鎳鐵基合金不銹鋼制品的首次出現,為奧氏體不銹鋼的發展做好了鋪墊。1912年,在研制高強度耐磨合金鋼的過程中對艦炮身管用鋼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新型的“鐵--碳”合金成分比例,發明了含銘(Cr12~13%)的硬化馬氏體不銹鋼。這種實用不銹鋼使大量不銹鋼的生產和使用成為可能。從1911年到1914年,在實驗中發展了一種低碳鐵素體不銹鋼材料,它具有高銘(Cr14~16%)和低碳(C0.07~0.15%)的特點,由成分可知該鋼種碳含量極低。1929年,施特勞斯獲得低碳18-8Cr18%,Ni8%)不銹鋼專利,隨后含鈦18-8不銹鋼的出現成功地解決了18-8鋼的敏化晶間腐蝕問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人們發現含有部分鐵素體的奧氏體不銹鋼晶間耐蝕性顯著提高,從而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雙相不銹鋼問世。1946年,美國一家公司成功研制出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其后,又相繼發明半奧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新發明的鋼種強度較高的同時,還具有冷加工時成型性能較好的特點。從二十世紀初,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不銹鋼的各個種類,比如馬氏體、鐵素體、奧氏體、雙相和沉淀硬化不銹鋼等已經基本完成,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1919~1945年期間,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了滿足實際工業,軍事和生活的需要,不銹鋼已經衍生出許多新的類型。近年來,超低碳不銹鋼和超純鐵素體不銹鋼的研究和開發取得了成功。此外,還開發了一些特殊的不銹鋼品種,如核電用不銹鋼,耐硝酸不銹鋼,食品用不銹鋼等,不銹鋼在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據統計,全球已有100多個品牌被列入各種標準,已有近三百個品種投入市場。在各個領域,不銹鋼已成為金屬材料中使用最廣泛的材料。根據不銹鋼中的組織結構(主要相的類型),不銹鋼共可分為五種,分別是馬氏體、鐵素體、奧氏體、雙相不銹鋼和沉淀硬化不銹鋼。